TCBridge创新突破

Time:2023-04-28 00:00:00

TCBridge系统(Trauma Custom Bridge),脱颖于爱康医疗10余年3D打印技术的深厚积淀,该系统为复杂的四肢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全新的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TCBridge系统为国内首款获得注册审批的金属3D打印定制式长段骨缺损修复假体系统。

传统方案的优缺点

针对四肢大段骨缺损的重建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案有骨移植技术、Ilizarov技术、骨膜诱导技术、传统节段型人工假体等。Ilizarov技术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技术成熟,对于四肢干部的骨缺损重建、骨延长有较好的临床表现,但对于干骺端因解剖形态的不匹配,尤其是当干骺端缺少有足够成活能力的骨结构时,Ilizarov技术显得无能为力,面临治疗上的困境。骨移植技术于1980年代开始在临床使用,其通常应用带血管蒂的腓骨瓣,进行四肢尤其是下肢的骨缺损移植重建手术,自体骨的移植能带来更好的血运及骨成活,同时也因来源有限,骨修复重建时间长,下肢负重受限等原因,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1986年,法国医生Masquelet等首次利用诱导膜和自体骨移植相结合的方法成功治愈了大段骨缺损病例。并于 2000 年首次系统化地提出了“膜诱导技术”理论,随后开展了广泛的临床应用。但对于大段的骨缺损,尤其是复杂的干骺端缺损重建,同样面临骨量不足,诱导能力不够,以及治疗周期长等棘手问题。

“解剖形态不匹配”,“治疗周期长”,“骨量不足”是上述传统治疗方式的临床痛点,对于患者个体,意味着1-2年或更长时间的反复治疗,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经济负担,这些都是医生和患者面临的挑战难题。

基于ICOS的TCBridge系统

TCBridge系统是基于爱康医疗的ICOS平台进行开发设计,其开发过程充分发挥了ICOS平台的两大核心功能,即医工交互及3D打印定制化制造技术。医工交互贯穿在TCBridge的整个开发过程中,三维CT数据历经逆向重建,假体交互设计,术前模拟验证,定制手术工具,到最终交付临床实施手术。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3D打印定制的技术优势突显,在骨骼复杂形态的结构重建,骨小梁假体与髓内钉等配件的适配,骨界面的嵌合骨长入等方面,表现良好。TCBridge系统,通过定制化,解决长段骨缺损部位的解剖重建和生物力学重建;通过髓内钉、固定板等辅助结构,辅以初期固定;并最终通过类骨小梁技术,实现假体远期稳定。

经临床验证安全可靠

依据前期应用TCBridge发表的文献,其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一般在6个月可以从影像检查上看到骨折愈合,骨与假体之间有良好的骨生长,骨骼的远近端往往都生成了良好的骨桥,形成了生物学上的稳定。从一项应用TCBridge系统治疗的18例下肢长骨骨缺损回顾性分析来看,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后1、3、12、24个月X线检查显示新骨沿钛合金假体表面逐渐爬行生长,所有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均保持稳定,未出现明显的松动及移位。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下肢长骨骨缺损,术后早中期稳定,下肢与长骨长度随肢体负重及功能锻炼无明显变化,新生骨由缺损两端逐渐爬行生长,肢体功能恢复显著,患者满意度高。